2002年左右,一位靦腆的印尼籍華裔男子Rudy Kurniawan在拍賣市場異軍突起,頻繁競拍珍稀酒款且出手大方的他,憑藉著敏銳的味蕾與淵博的葡萄酒知識,很快便成了圈子裡的紅人。收藏著大量稀有年份DRC的Rudy更被大家尊稱為「Dr. Conti」。2006年,Rudy開始與Acker Merrall & Condit拍賣合作,幾次拍賣都取得驚人的好成績。然而好景不長,2007年4月佳士得Christies在洛杉磯的酒拍封面作品—大瓶裝1982 Le Pin被Le Pin莊主指認並非真品;2008年委託Acker上拍的1945年至1971年Domaine Ponsot Clos St. Denis被莊主Laurent Ponsot本人在拍賣現場指認是假酒;2009年,Rudy更遭到美國富豪Bill Koch控訴蓄意販賣假酒;2012年3月,Rudy被捕。在羈押30個月後的2014年8月8日,有史以來最大宗的葡萄酒詐欺案終告宣判,Rudy Kurniawan因涉及三千萬美金的假酒詐騙,被判處十年監禁,震驚全球。然而,若長期追蹤Rudy的蹤影,您就會知道三千萬美金這個數字僅是冰山一角,從2002年Rudy在葡萄酒圈崛起到被捕的十多年間,他涉及的假酒金額應高達數億美金。
Rudy事件引起葡萄酒圈對假酒的高度警惕,但他並非史上第一位製假販假的人,早在1980年代,本名Meinhard Görke的德國人Hardy Rodenstock,便因舉辦過像是Château d’Yquem 自1783年開始的125個年份垂直品飲這樣令人歎為觀止的珍稀佳釀品酒會,在收藏圈名聲大噪。1985年,Rodenstock意外發現了一批1784年至1787年、瓶底刻著「Th. J」傑弗遜總統(Thomas Jefferson)簽名收藏的珍稀美酒,其中一瓶1787年的Château Lafite在當年的一場拍賣會中拍出了105萬英鎊的傲人成績,成為當時全世界最昂貴的一瓶葡萄酒。儘管不斷有專家提出質疑,Rodenstock仍不時出售著他於「隱密在巴黎或歐洲不起眼城鎮酒窖中」挖掘出的難得珍品,每一瓶都為他帶來難以估量的財富。直到1988年,美國的億萬富豪Bill Koch (是的~ 又是同一位富豪先生!) 意外發現酒窖中耗費50多萬美金收藏的四瓶傑佛遜總統藏酒,上頭的簽名是用現代牙醫使用的電鑽所刻,總統的簽名也應是「Th: J」而非「Th. J」,種種發現證明這批酒根本不存在。然而令人唏噓的是,儘管鐵證如山,這位Rodenstock先生卻因遠在美國不具管轄權的德國,一生都逍遙法外。
再往前推一些,1973年時,法國稅務稽核人員發現一家波爾多小酒商Pierre Bert售出的酒款似乎比買進的要少許多,深入調查後發現Pierre竄改葡萄酒的產地資訊,將從南法或波爾多採購的廉價酒款塗改成Saint-Émilion、Pomerol等地的知名酒莊再轉手出售,所涉及的酒多達300萬瓶,占當時波爾多年銷售量的5%,仿冒的對象都是波爾多最受歡迎的葡萄酒莊。最讓人害怕的是,Pierre Bert僅是個中間商,他最大的客戶是波爾多歷史最悠久的CRUSE Frères & Fils Company,要知道當時受到美國市場需求的影響,1970年代初期的波爾多價格曾一度快速飛漲,卻又在1973年因能源危機的爆發而快速下滑,老牌且握有許多列級酒莊期貨權的CRUSE酒業不得不面臨期酒大幅跌價的問題,為平衡損失,他們開始從像Pierre Bert這樣的中間商手中買進價格便宜的酒,再轉手給客戶。無論CRUSE是否知情,這件事情的揭發不僅使傳承160年的CRUSE酒業轉手,更引發了全球波爾多市場的震動,藏家不再相信任何非「mis en bouteille au château (酒莊裝瓶)」的酒款。
再往更前久之前推,十七世紀時便小有名氣且出口業務頻繁的隆河產區,也深受周邊產區仿冒之苦。為控管品質,路易十五於是在1737年下令所有隆河產區生產的酒款,必須在酒桶上印上代表Côte du Rhône 的「CDR」字樣,然而即便到了十九世紀,仍有許多葡萄酒商人將酒桶掛上CDR字樣來謀取利潤,由教皇新堡地區葡萄農起家的Baron Le Roy公爵更在1930年代推行起全世界第一個葡萄酒產區規範,企圖以更完善的規範來杜絕其他產區的仿冒。
我們於是知道了,仿冒並非現代的產物。
事實上,假酒的歷史和葡萄酒本身的歷史一樣久遠。
他們一直存在,只是跟隨著時代,他更新了手法,精益求精。
甚或,假酒不只發生在特別稀有或名貴的世界,舉例來說,有超乎想像高比例的隆河酒酒瓶裡並非該地塊的作品,如2017年6月被逮捕的Ryckwaert來自法國歷史上最悠久且規模最大的葡萄酒裝瓶商Raphaël Michel,便涉嫌在2013年至2016年間以來自智利、阿根廷、南法、與普羅旺斯等地低價的桶裝酒冒充南隆河Châteauneuf-du-Pape酒款,裝瓶總量超過4800萬公升,單單Raphaël Michel集團的假酒產量便近乎Côtes du Rhône年產量的15%。
又例如,2006年,將薄酒萊新酒(Beaujolais Nouveau)推向全世界的Georges Dubouef被指控將次等地塊的葡萄混入年份薄酒萊葡萄酒中。法國反詐欺總署DGCCRF (General Directorate for Competition Policy, Consumer Affairs and Fraud Control)在經過兩年的調查後,於2018年起訴四家葡萄酒生產商涉嫌貼上誤導性的產地標示,有多達460萬瓶的南法粉紅酒其實是由西班牙酒所假冒。2019年,波爾多精品葡萄酒聯盟(Féderation des Grands Vins de Bordeaux)主席Hervé Grandeau兄弟被指控在2010年至2014年間在自家酒莊的AOC等級葡萄酒中,混入了低階級別的酒液……。
儘管部分的酒已被喝掉或銷毀,許多被製造出來的假酒仍在藏家的酒窖間流轉,事實上,隨著越來越多假酒資訊的曝光與揭露,我們會發現偽造品的情形越來越嚴峻,葡萄酒鑑定專家Maureen Downey指出,市面上流通的名莊酒(Fine Wine)有20%都是假的,當眾揭發Rudy造假的Domaine Ponsot前莊主Laurent Ponsot更認為拍賣場上1980年前的勃根地酒款有80%是假的。
事態似乎正隨著酒類收藏與投資風氣的益發興盛而漸趨嚴重,許多重量級藏家也因假酒的打擊逐漸失去信心而離場。現在的我們,能做些什麼?
接續閱讀: 聞「假」色變 — 知識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