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體威士忌拍賣正面臨存亡困境? — 線上威士忌拍賣狂潮下的生存戰 (上)一文中,我們觀察到了威士忌線上拍賣的飛速成長,也看到了2018年幾場成交率明顯偏低的實體拍賣,究竟幾次低迷的成交率是偶然,亦或線上拍賣確實擠壓到了實體拍賣的市場?

Sotheby’s London The Ultimate Whisky Collection (photo: Sotheby’s)
線上拍賣三高一低的絕對優勢
與實體拍賣相比,線上拍賣確實有其優勢:
高密度
目前穩定營運的線上威士忌拍賣平均每一~兩個月便會舉行一次,高密度的拍賣,培養了藏家周期性的關注與參與。
反關實體拍賣行,在人力、場地等種種成本考量下,一年在同一個城市舉行酒類拍賣的頻率僅有兩~四次。中間的空窗期甚久,使得藏家不得不另闢管道。
高彈性
線上拍賣最大的特色就是拍品數量和拍品單價的彈性。
實際參與過實體拍賣的朋友就知道,即便拍賣官火力全開,一個品項最少需要45秒的時間,若是碰上激烈競價的品項,則時間可能拉長到2-3分鐘。整場拍賣假使有1,000個品項,就需要至少10小時連續不斷的拍賣時間。先不論是否有買家可以耐得住性子一坐10小時,人力佈署與場地對實體拍賣行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與限制。
也正因為時間的限制和種種成本考量,以佣金做為主要收入的實體拍賣行為了能在有限的拍品數量內創造最高的利潤,就必須在單項拍品的價格上仔細拿捏,因此大家會發現實體拍賣行較容易出現「成套」品項。
反觀線上拍賣,沒有了時間與場地上的限制,動輒上千項的拍品是常態,拍品價格從零元起拍的普飲小品到一瓶一萬美金以上的中高價位收藏品,包羅萬象的多元選擇是線上拍賣的絕對優勢。

Bonhams Hong Kong Auction (Photo: Bonhams)
高便利性
線上拍賣的便利性是無庸置疑的,一切操作於網路上進行,在拍賣期間內24小時都可以下標,隨時查看出價是否被超越,有些平台還設定在拍賣結束前五分鐘,只要有二個以上的出價則自動延長五分鐘,提供了猶如實體拍賣般的刺激感。
低成本
實體拍賣與線上拍賣在拍品徵集上的心血是相當的,每一件拍品徵集進來後都須要相當多的人力與時間投入– 一瓶瓶的檢驗記錄、拍攝照片與資料撰寫;拍後也需要一樣心力的包裝與運輸。然而,實體拍賣在拍品徵集進來後,後續還有紙本圖錄的製作、拍賣現場的佈展裝潢、拍賣時的人力與場地餐飲開銷等成本。
相較之下,在拍賣期間僅需專注於線上呈現與系統穩定度的線上拍賣,成本相對較低,而這就給予了線上拍賣較大的佣金彈性。Scotch Whisky Auction、Whisky Auctioneer 和 Whiskyauction.com等線上平台對買家都收取10%的佣金,而Whisky.auction、Whisky Online Auctions等收取15%的買方佣金,Hart Davis Hart則是目前線上拍賣平台中買方佣金最高的,收取19.5%。對賣家,則各家規定不一,從僅收取一定金額的上架費到10%的賣方佣金都有。
反觀實體拍賣,在賣方佣金上一樣是各家規定不一,但買方佣金明顯高出許多:蘇富比(Sotheby’s)紐約與香港酒類買家佣金再度於2019年年初調漲至24%,佳士得(Christie’s)紐約與香港以及邦瀚斯(Bonhams)香港的佣金更高達25%,即便實體拍賣業內手續費最低的羅芙奧(Ravenel)台灣酒類拍賣也需向買家收取17.5%的佣金。對於精打細算的藏家來說,高昂的佣金手續費確實令人望之卻步。
(* 以上提到的佣金計算基礎皆為未稅金額)

Auction Preview at Ravenel Taipei (photo: Ravenel)
買賣外的收藏樂趣– 實體拍賣會存在的必要
當然,實體拍賣也有其無可取代的優勢:
人的溫度
從Knight Frank Luxury Investment市場調查公司的一份針對HNWI (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 高淨值資產人士投資趨勢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在金融市場以外的地方如奢侈品,找尋另類投資的可能性,除了因為這些奢侈品可能帶來超乎預期的收益,投資人也能在投資的過程中享受到比金融商品更多的樂趣,而這些樂趣來自於取得藏品的過程、來自於意見和觀點的交流分享、來自於藏家和藏家之間的互動。
而實體拍賣行除了是一個找尋或出脫藏品的管道,他更著重與藏家之間的交流,從與專精各類拍品的專家們互動,買家得到的不僅僅是拍品的資訊,也能吸取專家對市場獨到的見解,更有機會透過拍賣結識有著相同愛好的藏家。實體拍賣行在買賣之間帶來了人的溫度,為收藏增添樂趣。
無可取代的拍賣體驗
在實體拍賣會現場的體驗是無法被複製的,無論是在拍賣官節奏感十足的帶動下不斷升溫的情緒、忖度著競爭對手的底線究竟在何方的緊繃感、於放棄和再試一口間內心激烈的拉扯、與拍賣官無聲的眼神交流、舉起競標牌號那瞬間的血脈噴張、經過一連串激烈競價得標時現場如雷的掌聲……,這些另類的體驗,只有在實體拍賣會才能得到。

Ravenel Taipei Finest and Rarest Wines Auction (Photo: Ravenel)
除此之外,從實體拍賣行的角度也不能忽略一個重點,那就是除了專職經營酒類拍賣的拍賣行如Acker Merrall & Condit,酒類拍賣往往僅是拍賣行眾多品項中的一種,且佔比通常不大。舉例來說,儘管號稱the most valuable whisky collection ever的「The Ultimate Collection」在威士忌圈子掀起一陣旋風,甚至再次打破世界紀錄,將珍稀系列的The Macallan 1926 Fine and Rare送上威士忌價格排行榜第一名,對蘇富比(Sotheby’s)而言,2019年包含葡萄酒與烈酒的27場拍賣營收加總僅占全公司營收總額的2.27%;而實體拍賣業另一位龍頭–佳士得Christie’s,葡萄酒與烈酒的21場(包含線上與線下)拍賣總額,則僅占公司2019年度收入的1.02%。
當然,即便占比不大,各家實體拍賣行依然卯足全力在經營旗下的每一個品項,也確實意識到了線上拍賣帶來的衝擊與危機,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實體拍賣行在過去幾年正逐步加強線上拍賣的服務與其比重:蘇富比(Sotheby’s)自2014年便開始著重線上業務的提升,從2014年的1億700萬美金(含藝術品),逐步上升到2018的2億200萬美金;佳士得(Christie’s)則投注資金於線上註冊和下標系統的提升與IG的推廣,單單2019年就從線上獲得比2018年多出41%的新買家,成效斐然。
號角吹響‧戰火已經點燃
如何在既有的框架下將實體拍賣會不可被取代的優勢最大化的呈現與發揮,同時提升線上競標系統,開創出具有彈性的線上拍賣新路線,是實體拍賣行目前的當務之急,也是遲早必須面對的挑戰。
相較藝術品與葡萄酒,威士忌拍賣是個相對年輕的新興產業,短時間過多拍賣平台的湧入也許會造成短暫的混亂,參差不齊的拍品和服務品質是消費者接下來會面對到的課題,但無論如何,這同時代表著將有越來越多的管道可供挖寶,對威士忌愛好者來說是個福音。
線上與實體拍賣的戰火才剛點燃,且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