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yside Cooperage

Speyside Cooperage的橡木桶金字塔

如果你熱愛威士忌,又剛好來到斯貝賽產區,Speyside Cooperage (斯貝賽製桶廠) 絕對值得一訪!! 夏天營業時間的整點都有導覽,費用10英鎊,參觀導覽時間約一小時,會先帶大家到一個小房間看一段影片,再從二樓走廊透過透明玻璃俯瞰桶匠們的作業區,導覽本身其實沒有太多內容,但光是能親眼見到桶匠們工作就相當值得!!

按照蘇格蘭法律,威士忌必須在「橡木桶」中熟成至少「三年零一天」才能被稱之為「蘇格蘭威士忌 Scotch Whisky」。這個過程不僅是必要條件,更是賦予威士忌風味的關鍵環節。如今,蘇格蘭各地倉庫與酒廠中約同時有2200萬桶威士忌正在靜靜熟成,每天還有超過一萬公升的新酒被蒸餾出來等待入桶,如此高的橡木桶需求,足以可見製桶廠在整個威士忌產業鏈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Speyside Cooperage由泰勒家族(Taylor)於1947年創立,早期在Craigellachie村一座廢棄機場的停機棚起家,專門經營橡木桶的製作與維修。當年只有六位桶匠,如今已發展成全蘇格蘭最大的製桶中心,除了在蘇格蘭斯貝賽區有廠房據點,也在美國Kentucky設有據點。1991年,因產能擴張搬遷到現址,設立遊客中心,逐漸成為Malt Whisky Trail的指標景點之一。2008年,Speyside Cooperage併入法國TFF (Tonnellerie François Frères) 集團。

作為全英國最大的製桶工廠,Speyside Cooperage單單斯貝賽區的據點每年就需要製作與修復超過10 萬個橡木桶,平均每天至少要完成300個。廠內目前有16位正職桶匠,各自獨立作業(據說薪資也是看各自完成的數量來制定~)。工作量龐大,幸好威士忌市場蓬勃發展,這門極需體力的古老工藝開始吸引到年輕人的加入。學徒至少需要經過四年的學習與訓練,才有資格開始獨當一面,目前桶廠內約有八名學徒。

學成出師前,他們還必須接受一場名為「The Blackening」的傳統儀式,象徵他們正式晉升為合格的桶匠。跟蒸餾廠中新人加入的種種惡搞儀式感覺差不多XD,在這邊他們會將即將出師的人全身塗滿麵粉、treacle(糖蜜)、羽毛,然後塞進一只由他們自己親手打造的橡木桶中,在桶廠內滾動來完成所謂的「黑化」(The Blackening儀式影片:The Blackening at Speyside Cooperage )。

Acorn to Cask 從橡實到木桶

Acorn to Cask 從橡實到木桶

走進Speyside Cooperage,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句標語—「Acorn to Cask (從橡實到木桶)」。一只酒桶的生命,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一枚橡樹果實發芽時便已經開始。一般來說,橡樹會需要經過至少150年的生長,才能形成筆直而細緻的木理,成為橡木桶所需要的理想材料。過去最主要的材料來自於北美橡木,如今歐洲、日本、甚至蘇格蘭本地的橡木等超過50種橡木也被納入運用。

這些木頭被從森林中砍伐下來後,先以四分鋸法(quarter-sawn)切割,接著在戶外歷經風吹、日曬、雨淋12至36個月,除了降低木材中的含水量外,也用最自然原始的方式洗去木頭當中多餘的單寧;之後再經過一次嚴格挑選,依桶身、桶蓋等不同部位的需求再次裁切,才會送入製桶廠。

Speyside Cooperage

Speyside Cooperage

接著開始進入塑形階段,桶匠會挑選大小粗細適合的桶板來「Raising Up (立桶)」,先是固定住一邊後將桶板圍成圓錐形,用蒸氣軟化木材,再用鐵箍慢慢收緊,整個酒桶的裝嵌不使用膠水、鐵釘或化學黏著劑,全憑桶匠的手藝和鐵箍的幫助。每只酒桶至少需要使用六個鐵箍(Hoops),鐵箍的尺寸要足夠精準才能確保密合,而這靠的就是桶匠們經年累月的經驗和那一下下有技巧的捶打,也是橡木桶能盛裝威士忌多年,讓酒液得以呼吸卻不滲漏的關鍵。隨後,酒桶會被置於火上緩慢烘烤約40分鐘固定形狀。至此,一片片的桶板組裝成了桶身。

不同程度的烤桶

不同程度的烤桶

根據不同蒸餾廠的不同需求,製桶廠會在尚未完成箍紮時進行烤桶– Charring或Toasting,讓木頭不同程度的焦糖化,一方面釋放賦予威士忌風味的香氣,一方面也藉由轉化為活性碳的表面吸附並去除酒液中多餘的硫化物與雜質。

頂板跟底版作業區

頂板底版作業區

桶身有了,接下來就是要安裝頂板和底板。桶蓋的製作在另一個區域,他們會將好幾片一開始就鋸成較短的木板組合在一起,修飾成一個圓形的木板,交給外面的桶匠嵌入桶身內緣的開口(croze),並運用蘆葦或麻質的填料填補縫隙。

使鐵篐更緊更密合的機器

測試區

測試區

橡木桶完成前的最後一個步驟是開鑿塞孔(Bung Hole)。接著送到一台機器加強金屬篐的緊密程度。最後送到測試區,師傅會在製作好的橡木桶中注入加壓空氣與清水測試,以確保酒桶不會滲漏。

百富酒廠的桶匠Ian McDonald

百富酒廠的桶匠Ian McDonald 和 台灣區大使Daniel

看似簡單的流程,對新手來說實際上卻是各種艱難。單單是立桶,挑選哪些板材拼在一起就需要足夠的眼光與手感;更別提接下來還需要長時間揮舞著沉重的錘子與工具,反覆敲打讓木板和鐵篐緊密的過程,是對手藝的考驗、也是對體力的考驗。百富酒廠2023年曾邀請自家桶匠Ian McDonald到台灣,那時候有機會拿到桶匠常用的工具,才驚覺這些工具實際上非常之重啊!!

經驗老到的師傅能行雲流水、看似不太費勁地就完成。2017年,Speyside Cooperage的一位桶匠David McKenzie,僅用3分03秒便製作完成一只190公升的橡木桶,創下金氏世界紀錄最快的製桶時間。

實際拿起桶匠的工具,才知道超級重!!

然而,再好的酒桶也終有老去的一天。Speyside Cooperage除了製作新桶外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已經用過的酒桶重獲新生。這個工序稱之為去碳(dechar)與重烤(rechar):他們會先刨除橡木桶內部舊有的炭層,以火焰重新烘烤,打開木頭的孔隙,讓橡木再次釋放香氣,延續酒桶的生命。這次參觀很可惜負責烤桶的桶匠剛好休假,無緣看到帥氣的烤桶作業。

 

製桶匠絕對是整個產業中最被低估的人。我們常會直覺地去想到蒸餾師和首席調酒師如何厲害,卻鮮少會去想到幕後的製桶工匠,實際上,威士忌能有如此豐富的風味,最主要就是來自於酒桶,而橡木桶的生命,正是由這些躲在幕後揮汗的桶匠們一槌一槌所打造出來的。

對了,來到這邊千萬別錯過工廠後方的橡木桶廣場,成千上萬的橡木桶以「金字塔(Stow)」的方式堆疊,據導覽人員說,最大的一座金字塔足足疊放了有6500個橡木桶,如果空拍起來一定非常壯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