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nnahabhain Distillery
覺得很神奇的是,旅行至此已經超過兩週半,這段時間不管是在酒吧和吧台手閒聊、或在酒廠tour中跟其他參訪人聊天,只要提到「接下來要去艾雷島」,所有人都會提到Bunnahabhain。更誇張的是,就連在艾雷島當地的酒吧,即便大家對於Laphroaig好還是Bowmore好都還會有爭論,但說到心目中前三,Bunnahabhain都會神奇地出現在每個人的榜單上!! 相較之下,Bunnahabhain在台灣的討論度明顯低了許多,在亞洲二級市場的聲量也不是非常響亮。
Bunnahabhain創立於1881年,坐落於艾雷島東北角,背靠峭壁、面朝海灣。這裏一直要到1984年才有道路可以通車 (好難想像!! 1984我都快出生了~~)。在此之前,所有的大麥、橡木桶等原料都必須依靠海運送達,蒸餾完成的酒液也會在裝桶後直接從碼頭運走。Bunnahabhain完全為蒸餾作業而生,沒有任何熟成倉儲的規劃。

緊臨海灣的Bunnahabhain Distillery
說到沒有對外聯絡道路這段有個小插曲。從地圖上看,艾雷島東北角有三間酒廠— Caol Ila、Ardnahoe、和Bunnahabhina,酒廠與酒廠之間大概都是車程10分鐘以內的距離,本來以為會像Port Ellen、Laphroaig、Lagavulin、Ardbeg之間那樣沿著一條道路串連起來,實際去了才發現每間酒廠都各自坐落在一條通往海邊的獨立道路盡頭,彼此之間並沒有直接相連的道路。在Bunnahabhain參加Warehouse Tasting時遇到一位韓國人,他說他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參觀這三間酒廠,全靠雙腳步行,單單從Ardnahoe走到Bunnahabhain就花了將近一小時 (雖然google地圖顯示只需半小時,可能是因為有上上下下的坡道),因此小遲到了15分鐘才走到 (然後又是同一位韓國人,在Kilchoman相遇時他從Port Charlotte的青年旅館走了兩個半小時才走到!!!)。
Bunnahabhain自1883年正式啟動蒸餾,早期專注在泥煤風格酒款的生產,供應當時盛行的調和威士忌市場。然而,1960年代市場風向逐漸轉變,消費者開始對於更具個性的單一麥芽威士忌感到興趣,在The Highland Distilleries Co. Ltd.的主導下,Bunnahabhain於1964年正式加入單一麥芽威士忌市場,並在1974年推出第一款12年核心酒款,確立了Bunnahabhain「無泥煤」以及「以雪莉桶為主調」的風格,與艾雷島上其他以泥煤聞名的酒廠有了鮮明的區隔。
1984年對酒廠來說是個重要的分水嶺。通往酒廠的道路於當年度通車,使得原本完全依靠海運的酒廠開始有了更便捷的運輸條件,酒廠於是開始在蒸餾廠旁興建熟成倉庫,將部分酒留在艾雷島上進行熟成。
1979年,The Highland Distilleries Co. Ltd.與Robertson & Baxter合併為愛丁頓集團 Edrington Group,一方面持續推動單一麥芽威士忌的推出,一方面也持續供給集團旗下調和威士忌品牌作為基酒。2003年,酒廠易主南非Distell集團旗下的Burn Stewart,開始加強推廣品牌形象與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多樣性;2022年Burn Stewart併入英商CVH Spirits,重啟泥煤生產線 (可能是泥煤款頗受歡迎,聽說2025年上半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安排在泥煤威士忌的生產)。僅管所有權多次變動,但Bunnahabhain油潤厚實的酒體、雪莉桶為主的熟成調性、無泥煤,此三大核心基因始終未被改變。
Bunnahabhain採用超大型木製發酵槽,容量高達10萬公升,然而發酵時間卻僅有40-50小時,將主要形塑New Make風格的重責大任交給蒸餾器。
酒廠的蒸餾器是艾雷島上脖子最長的,但和Glenmorangie那種細長的長頸鹿脖子不同,Bunnahabhain的頸部相對粗壯,林恩臂僅有5%的角度,使得含有豐富油脂的蒸氣一旦產生便不易回流。長脖子確保有足夠的銅對話得以消除多餘的硫化物,但粗壯的脖子和微微傾斜的林恩臂則使得即便搭配殼管式冷凝,依然保留酒體的油脂感與厚度。

最近才整修的拱門~ 導覽妹妹說請務必拍照
Bunnahabhain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酒廠有超過90%的酒是在雪莉桶中熟成。個人猜測一開始會有這樣的決策,一是因為當時還有便宜的雪莉運輸桶可供使用,二是因為The Highland Distilleries Co. Ltd.集團當時手中還有The Macallan,橡木桶資源可以相互調配。Bunnahabhain厚實圓潤的酒體在雪莉桶的修飾下會更有層次,能跟當時艾雷島上其他強調泥煤風味的酒廠做出市場區隔可能也是主因。
總而言之,Bunnahabhain的主力桶型為Oloroso,賦予酒液果乾的甜美和堅果的氣息;酒廠同時也運用一些比較冷門的如Cream Sherry、Canasta、Manzanilla等雪莉類型橡木桶。酒廠中少數的波本桶則主要用在核心酒款的調和,負責平衡結構。

Bunnahabhain的九號倉庫
僅管從1984年開始興建熟成倉庫,目前Bunnahabhain在艾雷島上的倉庫僅有約14,500桶,佔酒廠總桶數的10%,其餘仍放在本島的大型倉庫中。今次參觀的是No.9 Warehouse,是以前進行地板發麥的地方。有趣的是,酒廠並沒有1、2、或3號倉庫,直接從4號開始,10號也不叫10號,而改為「Warehouse X」。帶導覽的妹妹說:「nothing realistically you will come to find. Nothing makes sense about Bunnahabhain. Never has, never will. That’s why we like it so much. Oh, there’s a surprise around every corner. (說真的,在 Bunnahabhain什麼事都不合邏輯,因為從來沒有過,也永遠不會有。偏偏就是這樣我們才這麼喜歡他,因為每一個轉角都有可能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
導覽妹妹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艾雷島女孩,超級健談,她分享說島上的失業率幾乎為零(僅0.01%),但大部分的年輕人其實都不只有一份工作,他本人就同時有一份正職跟三份兼職– 白天在酒廠做導覽,每天晚上則在不同的酒吧和餐廳打工。她解釋說這是因為島上人口有限,兼職是一種必要的分工機制。這樣的生活節奏雖然忙碌卻充滿高度的彈性,對島上的年輕人而言,不完全是為了賺錢,也是在用多樣化的工作來維持自己在社交圈的活躍。
雖然時不時打個呵欠,顯然真的很累,但想想這種不停在不同身份和場域間切換的生活方式,既務實,又帶著一種近乎瘋狂的浪漫。就像她自己形容Bunnahabhain的那樣– 乍看之下毫無章法、毫無邏輯,卻偏偏讓人著迷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