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wmore Distillery
艾雷島的第一個上午,來到位於艾雷島Bowmore小鎮的Bowmore酒廠。酒廠意外地非常低調,安靜地融在社區之中,讓人忽然意識到,是了,這座酒窖自1779年就豎立於此,他就是這片土地的一部分。
帶領我們的導覽Alexander就住在鎮上,家裡四代人都投身威士忌產業,他的父親在在Lagavulin,他說自己第一次喝到Bowmore時還是個baby XD
參觀的這一天雖沒有太陽,卻也沒有一絲雨意(難得啊!!!),Alexander説我們運氣很好,這已經是艾雷島上非常難得的「好天氣」,海面像玻璃一樣湛藍而平靜,連風都彷彿停止了呼吸。相較2024年連月不歇的雨,今年對於整個艾雷島來說,是美好得令人感恩的天氣。

感覺隨性的養桶過程~
在踏入傳說中的No.1 Vaults前,我們首先在戶外遇見了一排排桶蓋上積著水的空橡木桶,原來他們正在經歷「養桶」過程。在新酒(New Make)灌入前,這些橡木桶會被放置於戶外的風雨之中,一方面是藉著艾雷島多雨且潮濕的氣候,保持桶身濕潤,維持木材的生命力;二方面,這些空桶此刻正直面大海,在潮濕海風的持續吹拂中,他們吸收著空氣中的鹽分與海洋氣息,未來當新酒灌入時,他們將會把這段風霜歲月傳承予液體,為Bowmore的威士忌添上一筆無可複製的海島靈魂。

Bowmore’s legendary No. 1 Vaults
Bowmore是艾雷島歷史最為悠久的酒廠,自1779年創立以來,便一直豎立於艾雷島Indaal海灣,而No. 1 Vaults更是蘇格蘭有記錄以來最古老的威士忌熟成倉庫,據傳David Simpson早在1766年就買下了這塊土地,甚至No.1 Vaults倉庫本身就是早期私釀威士忌時代酒廠的一部分。
這座倉庫之所以成為傳奇,除了他悠久的歷史,更因為他得天獨厚的熟成環境–潮濕、陰暗、且全年都維持低溫。Alexander就笑說天使一定很討厭Bowmore,因為這邊的天使分享(Angel Share)一年只有不到0.5%! 也因為酒液得以更優雅的姿態、緩慢地於木桶中呼吸熟成,No. 1 Vaults見證了許多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Bowmore酒款,例如酒廠最經典的黑波摩系列(Black Bowmore)、和艾雷島上目前發行年份最高的作品–Bowmore 55年等等皆出自於此。

陰暗潮濕的No. 1 Vaults

看看這牆面~ 完全可以感受到酒窖的潮濕和歲月
Bowmore目前的年產量約220萬公升,new make濃度為68.80%,在入桶前會降到63.00%。據說1994年Suntory剛收購Bowmore時,原先是要把入桶的酒精濃度調整為58.00%,他們認為過高的酒精濃度會延緩風味的發展,特別是在如No.1 Vaults這樣熟成極為緩慢的環境當中,會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發展出酒廠認為適當的風味。然而,這項決議最終並未被酒廠所採納,Bowmore仍將入桶濃度維持在63%。
在原料方面,Bowmore仍維持保留自家地板發麥(Floor Malting)的傳統工藝,不過所產麥芽僅足以支持約25%的產量,其餘75%則仰賴英格蘭和蘇格蘭邊界的Simpson Maltings供應。
在用桶策略上,Bowmore主要以波本桶為主,桶子會使用最多三次。雖然酒廠本身有一位桶匠負責基本維護,但因為工作量龐大,主要的製桶、烤桶、修復等作業都在本島進行。
目前在No. 1 Vaults這座傳奇酒窖當中約存放有3000個橡木桶,加上存放在酒廠其他倉庫的酒大約是23,000桶。不過這些僅佔全部酒桶數量的不到四分之一,其餘超過75%的酒液會在本島其他倉庫進行熟成,這些大多用於如Bowmore 12、18年等核心酒款的生產。
過去看過一些資料說Bowmore No. 1 Vaults低於海平面,因此特別詢問了Alexander。他認為這基本上就是個行銷話術,是個迷思! 雖然倉庫確實緊臨海岸,當冬季風大浪高、且水位上漲之時,酒窖某些角落可能會短暫地低於海明面,但並非如傳言所述的「倉庫建築本身低於海平面」。不過呢,海洋對於熟成環境的影響仍然是可以真實感受到的,例如我們注意到酒窖面海的一側原本設有多扇窗戶,如今已全數封閉,Alexander表示是因為海浪是真的會打進來,為了避免熟成中的酒桶受到過多的干擾,因此封起來。所以說,終年吹拂的鹽霧和濕氣、與艾雷島潮濕的氣候,確實讓No.1 Vaults內的空氣充滿微妙的海洋氣息,也間接賦予了Bowmore威士忌獨特的海風鹹感。

推薦Bowmore的No.1 Vaults Tasting行程!!
終於來到這趟旅程中最令人期待的一刻,Alexander說:「歡迎來到全世界最棒的監獄!!」是的,我們被「關」進了Bowmore Jail!!!
雖然早就知道No. 1 Vaults溫度低,但倉庫內的體感溫度之低遠超預期,比起戶外應該低了至少有三度。這樣的低溫讓酒液顯得格外封閉,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溫度來讓他們甦醒。Alexander表示約19-20度左右的室溫應該會是品飲威士忌最適合的溫度。這樣講起來,台灣 (即便冷氣房) 普遍的溫度真的都太高了!!!

由於海風和海浪有時過於強勁,因此酒窖目前的窗戶全部都封了起來

Bowmore 2006,目前陳年19年,我們試飲時已經幾乎見底,估計再一兩天就會換一個新的桶子
Bowmore 2006 19 Years Old (54.50%, Cask Strength from Heaven Hill Bourbon)
Char Level 4的重烤桶Alligator Char,使用重烤桶的原因是希望能打開橡木內部的毛細孔,讓陳年其中的威士忌能更快速地吸取甜味,得到更圓潤的風味。非常棒的香草奶油氣息,很柔順很舒服,基本上就像是一杯熱帶水果果汁,溫和但確實存在的smoky風味,口感圓潤濃稠,非常經典的Bowmore。

Bowmore 2008,可以看到紅酒桶邊特殊的竹編
Bowmore 2008 17 Years Old (58.30%, double maturation—Refill Bourbon Cask for 4 years + Red Wine Cask from Chateau Lagrange)
法國紅酒桶從外觀上便與其他橡木桶有所不同。為了防止名為woodworm的蟲子啃食橡木桶、破壞酒液品質,桶匠會在桶緣釘上一圈竹片(竹編),吸引這些害蟲先去啃咬竹子,避開橡木本體。此外,葡萄酒在熟成期間是直立存放的,因此出酒孔設計在兩側桶蓋上;而為了避免在運輸途中因內壓變化導致桶蓋鬆脫,桶蓋上下還會額外加裝一層固定用的木板(plank)。這一桶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更多的煙燻氣息。

Bowmore 2005 Amontillado桶,據說Bowmore過去非常少用這種桶型,目前才正在開始在探索
Bowmore 2005 20 Years Old (58.40%, double maturation—Bourbon Cask for 12 Years Old + Amontillado Sherry Cask Finish)
這一桶酒先前在波本桶中熟陳12年,2017年才進到目前看到的這個Amontillado雪莉橡木桶,使用前有類似製作焦糖布蕾那般再次溫和烘烤(toasted)過。這個桶子桶號為Cask# 3,Alexander說酒廠過去非常少使用這種不甜雪莉桶,因此連工作於此多年的他都是第一次品飲,也是他個人這三款裡的最愛,但據說Bowmore之後會有更多相關的作品推出。這一款波本的影響很明顯,酒廠標誌性的柑橘調水果風味走在前面,但入口後就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雪莉酒帶來的dry感和單寧感,很有趣! 但酒窖溫度真的偏低,必須多花一點時間用手回溫才能帶出香氣。

Bowmore 25 Years Old Distiller’s Anthology Batch 2
Bowmore 25 Years Old Distiller’s Anthology Batch 2 (47.80%, 酒廠訂價525英鎊)
這款酒由酒廠經理David Turner親自從傳奇的No. 1 Vaults酒窖中精選出15個波本橡木桶調和而成。David在Bowmore酒廠服務超過三十年,其祖父亦曾任職於此,家族與酒廠淵源深厚,幾乎與Bowmore酒廠的歷史交織在一起。特別的是,這批波本桶來自1997年的一次試驗性釀造。當年,Bowmore曾向 Port Ellen發麥場採購過一批麥芽,那批麥芽的泥煤含量高於酒廠一貫使用的 25-30 ppm,所用泥煤來自艾雷島本地。這些麥芽恰好被用於這15個橡木桶中,因此可以感受到比一般Bowmore作品更濃郁的煙燻氣息,也帶有明顯的海風鹹味。

一年一度的艾雷島半馬活動
三天後再次來到Bowmore酒廠,恰巧碰上艾雷島一年一度的半馬。平時安靜的道路突然之間熱鬧了起來,沿途好多人家都擺出桌子提供參賽者補給,有的還直接跑到馬路上塞東西到選手懷中,見識到島上居民的熱情!! 不確定Bowmore小鎮是不是終點站,不過來來回回來過小鎮這麼多次,第一次看到這麼多人站在街邊,很是熱鬧!!
到Bowmore遊客中心二樓的吧台坐坐,剛好遇到一群剛完賽的跑者正準備喝一杯威士忌慰勞自己,裡面竟然有一位來自台灣的女生,這才知道他們大老遠從英國布萊頓開車來參賽,參加完還計畫花一天的時間環島喝酒,結果當天下午我們就又再次在Kilchoman遇見!!! 這樣的巧遇似乎在艾雷島成為常態。不久後一位坐在我旁邊的南韓男生跟我打招呼,竟然是前一天早上才在Port Ellen Open Day見過面的人,今天又在Bowmore相遇,這已經是第三位我在島上不只一面之緣的韓國人了!! 果然喝酒很容易交朋友~
New Make (63%)
波摩的New Make有一點雙面人的感覺,他同時是油脂感豐厚飽滿且酒質厚重的,但入口卻是溫柔而純淨的。香氣層次豐富,濃郁的麥芽甜味和明亮的柑橘果香打底,點綴些許的蜂膠氣息和一絲絲細緻的白色系花香。入口是溫和的,完全感受不到new make的強烈和該有的酒精感,口腔一瞬間被柑橘系水果甜美的氣息給包圍,尾韻檸檬般的清新果酸畫龍點睛。至於煙燻泥煤氣息,老實說喝起來若有似無,實際上感受不太到,這可能跟Bowmore只煙燻10個小時左右,ppm也控制在30以下有關。吧台手的說法是,在波本桶中熟成超過14年的Bowmore會出現非常棒的熱帶水果調性,而雪莉桶則反而比較容易帶出泥煤調性。
雖說如此,這次來艾雷島的new make第一名還是必須頒給Port Ellen! 尾韻之長令人驚艷!!!

Bowmore Hand Filled Flight tasting
這天嘗試了酒廠Hand Fill Flight,一組三款:
吧台手說酒廠一年大約會選五桶出來裝成Hand Fill,不過最新出版的一瓶才四個小時就完售了(Bunnahabhain的導覽小姐大推),因此酒廠商店裡現在沒有任何Hand Filled。
Bowmore 17 Years Old First Fill Bourbon Barrel Hand Filled (55.3%, 28.06.2006蒸餾/2024裝瓶, Cask#10226, American Bourbon)
非常經典的Bowmore氣味,奔放的柑橘和熱帶水果。彷彿掉進盛夏的橘子園,鼻息之間滿是活潑甜美的氣息;又像是廚房正在發酵麵包,似乎看得到正在木頭發酵箱中緩慢膨脹的麵團,飽滿溫暖。回溫後聞起來就像一杯橘子汽水,甜美可愛!!
Bowmore 17 Years Old Red Wine Cask Hand Filled (58.0%, 27.09.2007蒸餾/27.09.2024裝瓶, Cask#6, 限量240瓶, Château Léoville Poyferré Wine Finish)
選用American Bourbon和Spanish Sherry陳年的酒液做基底,其後使用Léoville Poyferré 的紅酒桶收尾。
彷彿推開塵封許久的倉庫,飄浮著的微塵和乾燥玫瑰花,揮手撥開後是些許巧克力和香草的甜美氣息,入口是紅醋栗那般酸酸甜甜、源源不絕不斷湧上的紅色水果,點綴著黑胡椒等辛香料,餘韻繚繞。
Bowmore 27 Years Old Sherry Hogshead Hand Filled (50.2%, 14.05.1996蒸餾/11.10.2023裝瓶, Cask#1458)
初聞像是剛一塊吸滿了白蘭地的黑糖蛋糕,點綴著酒漬橘子和巧克力,甜美柔順,卻沒有任何老態。
待其在杯中稍稍醒開後,會感覺是三杯中格局最大的一款酒,姿態從容,氣質優雅靈動,不爭不搶、不慍不火,卻在舉手投足間讓人傾倒。是杯需要多一點時間慢慢品嚐的酒。

Bowmore 1989 Port Cask Matured, 來自Alexander的大力推薦
Bowmore 1989 Port Cask Matured (50.8%, 1989蒸餾/2013裝瓶, 限量12000瓶)
這款和前面三款Hand Filled相較,是最有煙火氣息的一款,抹上一層厚厚糖衣下去烘烤到皮都皺起來的蘋果水蜜桃,和被煙燻氣息纏繞的花香,也是在這款中我感受到了久違的Bowmore皂味!!
問起關於1980年代Bowmore那股被稱之為「皂味」的標誌性風味時,Alexander解釋,那是整個蘇格蘭威士忌產業歷史上的低谷期。1980 年代正值市場大蕭條,許多酒廠面臨倒閉邊緣,Bowmore 也不例外。為了生存,他們將大量新酒轉售給調和威士忌品牌,暫時放下品質追求,轉而追求產量。
在那段艱難歲月中,蒸餾程序為了提升效率而加快。這種快速蒸餾產生出來的酒液,意外地發展出一種獨特的風味輪廓——帶有濃郁的花香,有些人形容為香皂氣息。這股風味頗具爭議,有人為之著迷,有人卻卻之不恭(就像有人對於Laphroaig的TCP氣味避之唯恐不及~)。
Alexander說他自己頗喜歡那段時期的Bowmore,「雖然你可能不會想連喝很多杯,但那種濃烈、香氣撲鼻的特色,是現今酒款中難以再現的。」這段歷史,為Bowmore留下獨特的風味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