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40年在酒質上締造了日本獨有的和諧之美 (請見:「三得利「響Hibiki 40年」問世 (上) – 日本調和工藝的極致呈現」),在包裝上也不馬乎。從酒瓶的打造、標籤的製作與包裝盒的選材,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日本傳統工藝之美與對細節的堅持。

KAGAMI Crystal 與 江戶切子

(照片來源:The House of Suntory)

盛裝酒液的瓶身與響30一樣來自專門為日本皇室供應水晶玻璃器皿的製造商KAGAMI Crystal。創辦人各務鑛三先生曾於德國學習水晶玻璃製造,回到日本後於1934年創立了日本第一家水晶玻璃工廠–KAGAMI Crystal,結合在德國所學習的凹版雕刻(Graveur Technique),KAGAMI Crystal本著「造物之心(ものづくりの心)」,以獨特的手工吹製和雕刻技法為傳統的江戶切子(Edo Kiriko)賦予了新生命,將水晶玻璃的工藝發展到了極致,昇華成華麗又深富日式優雅的藝術品,多次榮獲世界博覽會大獎。KAGAMI Crystal的作品也因此深受日本皇室的青睞,在日本駐250多國的日本大使館和領事館中使用,也裝飾著國宴政要的餐桌,代表著日本人的精緻生活美學。

“刹那的場当たりの効果を狙う想像を忌み、真に価値のあるものを創造する精神を常に持つ  (拒絕追求瞬間的浮誇效果,始終懷抱創造真正具有價值之物的精神)” – 各務鑛三

江戶切子這項傳統的玻璃雕刻技藝源於江戶時代晚期。隨著帶有花紋的玻璃器皿自荷蘭傳入日本長崎,日式「切子」技術便開始在模仿與創新間成形。17世紀上半葉,玻璃雕刻技術自長崎傳入江戶(東京),在江戶大傳馬町經營玻璃專專門店的加賀谷久兵衛於1834年首度使用金剛砂於玻璃表面加工,創造出「江戶切子」的雛形。1881年,英國匠人Emmanuel Hauptmann帶來西方最新穎的玻璃雕刻技法,賦予江戶切子更加鮮明豔麗的色彩,奠定其現代工藝基礎。隨著大正時代(1912-1926)玻璃材料革新與研磨技術的突破,江戶切子的技術與品質攀上新的高峰,此時正值日本經濟蓬勃發展,西洋風格的玻璃藝術受到熱烈追捧,締造了江戶切子自大正時代到昭和初期的全盛時期。1985年,江戶切子被指定為東京都傳統工藝品,2002年更被經濟產業省認可為指定傳統工藝品,成為日本傳統美學的代表之一。(圖片來源:KAGAMI Crystal官方網站)

江戶切子的獨道之處在其精緻細膩的幾何雕紋,是工匠們以研磨機一筆一劃手工雕刻琢磨而成,需要極致的專業和絕對的精確。水晶玻璃本身剔透晶瑩,經過雕琢後的幾何紋理則在光線下折射出如夢似幻的璀璨光影。

 

深紫色こきむらさき

(照片來源:The House of Suntory)

頸部的那抹紫色,是響Hibiki的品牌代表色,也是日本傳統色彩中代表著優雅與品味的深紫色(こきむらさき Kokimurasaki),是一種帶有黑色調性的深紫色,通過多次使用紫草根反覆染色而成。Kokimurasaki 又被稱為「濃紫 こむらさき Komurasaki」、「濃色 こきいろ Kokiiro」或「黑紫 ふかきむらさき Fukaki Murasaki」,也被稱作「至極色」,象徵官位與地位。

當聖德太子於推古天皇11年(603年)制定(日本最早的官位等級制度–冠位十二階制度–時,選擇紫色作為最上位的代表色彩,象徵著高貴與尊嚴,親王、內親王的正式服裝被稱為「黑紫」或「深紫」。

“すべて、なにもなにも、紫なるものは、めでたくこそあれ。花も、糸も、神も (凡是紫色的東西,無不令人喜愛,無論是花朵、絲線,還是神祇)” – 平安時代清少納言

這抹深紫,呼應著響Hibiki追求優雅的核心價值。

而同樣代表著優雅與高貴的,還有瓶身上「響40」的金漆(きんしつ)工藝與瓶頭的蒔繪(まきえ)工藝。

 

蒔繪まきえ

(照片來源:The House of Suntory)

蒔繪(まきえ) 是一種的漆器裝飾工藝,起源於奈良時代(710-794),名字源自「撒」和「繪」,意指在漆面「撒」上金、銀粉或彩色粉末,構築繁複生動的圖案。

製作蒔繪需要極為繁複的工序,首先在器物上塗漆,待半乾時以細筆描繪出圖樣,然後灑上金屬粉末或貝殼碎片,再以輕柔刷子鋪平,利用漆本身的黏性使之穩定附著於漆面;最終以透明漆覆蓋並精心打磨。蒔繪的金屬光澤感是無可取代的,與純粹以顏料塗繪相比,蒔繪在層疊間能創造出更加明顯的立體層次感。蒔繪在江戶時代傳至歐洲,彼時歐洲正值中國風(chinoiserie)熱潮,這些描金蒔繪漆箱運到歐洲後變得炙手可熱,開啟了蒔繪的全盛時期。 (圖片來源:滋賀県MIHO MUSEUM)

蒔繪不僅是日本工藝美學的極致,更蘊藏著對自然之美的細膩感知。響40年的水晶瓶蓋便是採用蒔繪技法,以珍珠母鑲嵌金漆裝飾,描繪出日本四季的花草,代表著酒液穿越歲月、歷經四季輪轉。以傳統文化呼應三得利對日本威士忌的世界觀。

日本威士忌的特色,一是日本獨特的四季與自然,其鮮明的四季變化與豐富的風土,讓威士忌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風貌;其二是日本的匠心,在日本獨有的八百萬神文化下,對於自然的崇敬,轉化為對事物的專注與堅持,在釀酒中就實現追求釀製多樣化原酒調和技術的鑽研上,這些都蘊釀出日本威士忌獨有的世界觀。“ — 福與伸二

(照片來源:The House of Suntory)

十二種原木、和紙  與  組み紐

(照片來源:The House of Suntory)

外包裝的木盒,極盡巧思地運用12種不同香氣與紋理的原木,從櫻桃木、日本榿木、樺木、水楢木(ミズナラ)、胡桃木、栗木、楓木等來呈現,象徵一年12個月的流轉,呼應著「響Hibiki」經時間淬煉的風情。

三得利也再度與日本國寶級和紙藝術家 – 堀木エリ子(Eriko Horiki)合作,以手工打造「響 40年日本威士忌」的和紙酒標,將日本威士忌追求和諧之美的世界觀凝聚在方寸之間。

 

(照片來源:The House of Suntory)

組み紐(Kumihimo)在中文被譯作「久美姬」,是一門雅緻的日本傳統編繩工藝,起源可追溯至奈良時代佛教文化自中國的傳入。Kumihimo的意思是「編織之繩」,透過精巧繁複的編織技法,創造出色彩斑斕且富有彈性的編繩。

組み紐一開始用於宗教儀式,平安時代融合了分層染色技法後,用途更加廣泛;鎌倉時代更進一步自扁平的織帶發展成如今的辮繩,作為盔甲和刀鞘的繩索綁紮。到了江戶時代,於辮子上創造圖形和字母的綾出(あやだし)技法誕生,因其美觀又結實耐用,組み紐開始成為武士刀的綁線。有趣的是,由於組み紐的絲線錯綜複雜,編織手法也極為繁複,非絕對精準無法製成,往往在編織過程中會進入類似禪宗講求正念與專注的冥想狀態,這也成為江戶時代武士鍛鍊心性與淬鍊精神紀律的一種方式。

明治維新時期,因刀劍禁令的頒布,促使商人們尋求編繩的其他應用,組み紐因而逐漸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和服腰帶的裝飾,至今仍是日本和服配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亦被廣泛地運用於珠寶和飾品配件中。(圖片來源:oishya.com)

響HIBIKI 40年將組み紐工藝運用在外盒設計,優雅地承載著日本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使得外盒本身就成為獨特的收藏品。

 

有田燒 與 九谷燒

事實上,除了和紙酒標外,響與傳統工藝的結合已非第一次。

(圖片來源:羅芙奧尊釀雲集藏酒拍賣)

例如,三得利在2001年至2014年間,每年都推出一批限量版的響21年威士忌,以有田燒或九谷燒陶瓷瓶盛裝,以此向日本傳統陶瓷文化致敬。

有田燒泛指九州佐賀縣有田町及其周邊地區所製造的日本傳統陶瓷,是全日本最早生產瓷器的地方 。瓶身白底以高溫燒製而得,再繪以青藍或朱紅圖案,彷彿在純白的畫紙上描繪細緻的水彩畫般,精細且充滿通透感,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瓷器。 

而「離開了彩繪就無法存在(九谷焼は絵付を離れて存在しない)」的九谷燒,則以鮮明躍動的飽滿色彩著稱,主要位於舊時就有著豐富金礦的加賀地區,即今日的石川縣南部金澤市、小松市、加賀市、能美市一帶。將當地以九谷五彩(綠・黃・紫・紺青・赤)為基本的色繪技法融和同樣重視色彩的京燒技藝,後又吸納來自西洋的經驗,發展出華美大氣的彩色金襴手等獨特彩繪技法,在19世紀席捲歐洲,生產上更推翻傳統工坊的一條龍,將製瓷與彩繪專業分流,保證了技術的延續性和生產的靈活性。

(圖片來源:羅芙奧尊釀雲集藏酒拍賣)

俗稱響30年有田燒的命水陽刻文紫紺釉砧形瓶於2014年推出,將生成威士忌的五大元素如原料的太陽與大麥、製成設備中的蒸餾器、橡木桶及首席調酒師浮雕於瓶身上,完美呈現了有田燒陶瓷的工藝。

(圖片來源:羅芙奧尊釀雲集藏酒拍賣)

而更高年份的響35年,每一款都與日本人間國寶(重要無形文化財產彩釉瓷器保持者)大師合作。

例如2014年推出的響 Hibiki 35年 濁手山つつじ文洋酒瓶,與十四代酒井田柿右衛門Sakaida Kakiemon XIV合作。1644年,在今日的佐賀縣有田町,柿右衛門一代的陶瓷匠人酒井田左衛門將中國釉面搪瓷技法運用在陶瓷窯爐中,自此,柿右衛門譜寫了日本近四百年的彩繪瓷器歷史。柿右衛門的樣式以花鳥山水紋為主,暖色系的赤、黃、綠色調性佐以青、紫、與金色,豐富的構圖與乳白色的胎土為其特色。1982年接任第十四代目酒井田柿右衛門的酒井田正,於2001年成為了人間國寶,卻不幸於2013年因病過世,一代大師的殞落令人惋惜。

而2015年推出的耀彩瓶碧陽瓶,則與三代德田八十吉合作。他不僅是日本九谷燒的太斗,更是享譽盛名的人間國寶,他在日本傳統的九谷五彩中的黃、紫、綠、靛青四色基礎之上,調製出七十多種色彩,他所發明的「耀彩」技法舉世無雙,透過容器的多重稜線與釉彩繁複的漸層,交織出如夢似幻的美麗色彩。「碧陽」則是三代德田八十吉特別為響35年打造的瓶身,為呼應Suntory太陽的寓意,採用靛青與黃色中的色階燒製出瑰麗的色澤,從正上方俯視可以看到燦然的太陽光輝。三代德田八十吉於釉色調和上的極致工藝呼應著「響Hibiki」威士忌調和的工藝,是令人驚嘆的跨界結合。

日本匠人將西方技法融合,孕育出蒔繪、江戶切子等獨特的日本藝術。蒔繪的典雅、切子的剔透、九谷燒的多彩……,無一不反映日本對精緻生活之美的追求。而這份匠心並未止步於傳統手藝,也為日本威士忌注入了靈魂。日本四季分明的風土,賦予威士忌以獨特的風味與層次;再經日本匠人之手,孕育出細膩優雅的琥珀液體,當風土與匠心完美融為一體,就成就了西方世界難以模仿、只屬於日本的本土威士忌。

0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